“雨漫金山”走镇江
杨易锋 图/文
温馨提示:1、镇江位于江苏省西南部,长江下游南岸,下辖三市四区(丹阳市、扬中市、句容市、丹徒区、京口区、润州区、镇江新区)。镇江地区古时有许多称谓,“宜”为镇江最早地名,《杨易锋作品》是3000年前周康王封给宜侯的领地;春秋时期称朱方,后曾用谷阳、丹徒、京口、润州等名称;北宋建镇江府,始称镇江。2、到镇江去由扬州取道最近,可乘城际大巴3、初冬时节去镇江一定要带伞。
一、“ 一片冰心在玉壶”、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到底在哪儿
下了一夜的雨。早晨依然没停。我穿上了厚厚的毛衣。
冒着雨,打着伞,沿着西津渡街向前走,寻找诗词里那个古渡口的影子。
“寒雨连江夜入吴”,浓浓的寒意让王昌龄那著名的诗跃入我的脑海,一夜的冷雨、不远处的长江、清晨的阴云,已身在“吴楚”相交之地的我很快走进了“平明送客楚山孤”的境界,想想一千多年前,一生坎坷的大诗人也是在这样落雨的早晨,来到江边送朋友辛渐取道扬州奔赴洛阳。《杨易锋作品》
从芙蓉楼出来(这里所指的 芙蓉楼,古时在镇江的城中,现在已不存在了),走到江边,拉着朋友的手,看着即将远去的客船,诗人叮嘱道: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”,这妇孺皆知的名句道出了诗人思家的心曲和高坚的心志,也道出了离愁别绪的另一番滋味,这滋味伴着冷雨渐渐弥漫在我的心头,引起了我的猜想:当年王昌龄送辛渐的江边就在这古渡口或是左近吧?
那么这古渡口今天究竟在哪儿呢?
西津古渡曾经繁华一时,是长江上镇江段的重要渡口,隔江对面就是瓜州古渡了。李白、孟浩然、王安石、苏东坡、陆游,甚至那个走遍欧亚的马可波罗都曾经于百年前、千年前在西津古渡静静地等候上船或是弃舟登岸。到了清代,江面北移,这个古渡也渐渐随着功能的丧失而衰落了,但是这附近的街巷建筑如今依然留存着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踪迹。《杨易锋作品》
就像我现在走着的这条西津古渡街,两旁是徽派建筑的灰瓦白墙,檐下的灯笼流露出复古的韵致,石板路在细密的晨雨里泛着幽幽的光,一排古典情怀。于是,我的镇江寻古之旅就从这个曾经南来北往的古渡口街开始。
过了街口,向左一拐一条悠长的小巷,(这真是地道的江南小巷,也像极了戴望舒笔下的《雨巷》)小巷的尽头,有很长的台阶,这个台阶很宽,非常像码头边的那种石头台阶。
向北面的长江方向望去,一座孤山出现在视线里,这就是蒜山,又名算山,就是算计的算,这个算计可是大大有名!据说《三国演义》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和周瑜就在此山上谋划攻曹战略。
三国的时候,这座山是一座江中山,而山下的水面上就布列着周瑜的水军。而今天它已经是一座“旱山”。此时此刻看算山,《杨易锋作品》山上有亭,亭外有雨,站在这个亭中隔着雨帘远远望着那个亭子,仿佛真的看见羽扇纶巾的他们各自在手心写字,然后对在一起,对出了火烧赤壁的千古大战。
据当地人说,这个亭子左近的位置大致就是当年的古渡口了,亭中有一块近年立的石碑,上面的刻迹不知为何模糊不清,大概是描述唐宋古渡的胜景。但也正因为它的模糊才多了古意。
抚摸着石碑的模糊刻迹、听着亭外的雨声,古渡口当年景象在我心里伴着古诗的韵味渐渐清晰了起来。就是在这一带,白居易杜牧的朋友唐代诗人张祜在斜月的夜晚里,独登小楼,看着对面瓜州的三两灯火(瓜州是指今天扬州的瓜州镇)和江上的客船,写下了“潮落夜江斜月里,两山灯火是瓜州”那比诗人自己有名的诗句。


评论